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應拓寬領域
-
??生態環境補償是指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或不良影響的生產者、開發者、經營者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進行的補償,對環境資源由于現在的使用而放棄未來價值進行補償。它要求生產者、開發者、經營者支付信用基金,繳納意外收益、生態資源、排污等費稅,是一種新型的環境管理模式。
???? 筆者認為,生態環境補償應該包括7方面內容:
??? 一是經濟對環境的補償。經濟建設開發者和收益者必須對生態環境的損失做出經濟補償。這樣,生態建設者和經濟開發者的利益和義務才能平衡,從而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和健全環境資源補償政策,以消化因使用環境資源或因使用可能耗竭資源而導致企業原材料上升的成本差額。同時,要通過征收廢物回收費、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等,增加環境保護投資的來源,保證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要采用對環境保護項目的貸款補助、環境損害保險、抵押金制度等多種經濟手段,推行環境保護的社會化和市場化。要探索各種形式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可以由原來的經濟支付形式逐漸過渡到生態綠色支付。
???? 二是當代對下代的補償。當代人在開發建設中或者在經濟建設中,要將已經創造的一部分價值預留起來,作為下一代甚至更長的后代備用,做到代際之間的平衡。
??? 三是流域上中下游之間的補償。生態環境資源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僅是所在地的權益,而且也是整個社會的權益。從流域來看,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要進行積極和必要的補償。流域的補償,既可以是跨省的,也可以是省內跨市、跨縣的。要在流域尺度上,建立流域間的利益補償機制。上游的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了下游的經濟發展,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環境付出了成本,受益的下游地區應當分擔一部分,對上游地區進行環境補償。同樣,如果上游地區不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造成對下游地區的污染和破壞,則上游地區也應該對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賠償。
???? 四是城市對農村的補償。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呈現由城市向農村、工業向農業、居民向農民快速轉移的態勢,呈現出日益加劇的“逐漸改善的城市環境與逐步惡化的農村生態”非均衡性和強烈反差。因此,必須按照公共財政向農村覆蓋的要求,把城市環境治理資金向農村環境保護延伸,新增財力要向農村傾斜,以加快農村環境保護的治理步伐,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條件的改善。
???? 五是東中西部補償與區間的補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積極實施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戰略時,中、西部地區做出了有益的貢獻,推動了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環境質量的改善?,F在面對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薄弱的經濟基礎,應該和已經到了東部地區為西部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改善付出一定代價的時候。有必要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從發展增量中拿出一些財力,用于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補償環境損失。在國家的區域尺度,要根據發展歷史和經濟基礎,推行東部、中部、西部的差異性生態補償制度,發達地區有必要、有義務加大對中西部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基金,由全社會共同補償。從國家層面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來看,西部和三江上游地區的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對全國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應成為國家財政進行生態補償的重點地區。要把因保護生態環境而造成的當地財政減收,作為安排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重要因素。此外,補償中西部生態環境,增加環保投入,不能囿于簡單的項目支持、財政補貼、儀器補助等思維定勢,而應當運用產業政策、經濟杠桿、市場信息、優惠扶持等手段,將政府扶持、企業介入、國際合作、民間投資等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種適合市場經濟的扶持機制。
???? 六是行業間的補償。目前,化工、造紙、印染、電力、冶金等行業單位產出的污染物排放強度不盡相同,導致不同行業同樣的經濟產出卻占據不同環境容量空間。而且,這些污染行業還占據了其它清潔行業的環境容量。因此,從產業行業來看,要建立重點污染行業向清潔行業的補償機制;從行業內部來看,要建立重點污染行業向輕污染行業的補償機制。
???? 七是不同功能區之間的補償?!笆晃濉币巹澮粋€鮮明的特點,就是國家提出了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已經將我國在空間上劃定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區域,進一步規范了優先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環境行為。這樣,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就應該向做出犧牲的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做出適當的經濟補償。
- 返回首頁 打印 返回上頁 下一篇